第836章
而且渤海国主在位二十年,在国内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是有的,其他家族听说是为了大唐打仗,应该也是会响应的。
次日,渤海王庭发出诏令,响应大唐的征召,渤海王命令自己的儿子大宏临带领两百艘船,南下平卢镇支援大唐平叛。
同时命令国内各贵戚交出家族私兵,随船队一起出征。
这道命令一出,渤海国沸腾。
不少大臣都疑惑为什么国主的态度突然转弯,放弃中立的国策转而全面支持大唐。
但是他们在王庭上见到了方国寿后,被方国寿一番言辞恐吓了之后,纷纷放弃了原本的立场,支持渤海王出兵。
中书省令吕琳措手不及,被迫交出了吕家一千私兵,随着船队南下作战。
渤海国的码头瞬间火爆了起来,船坞中的大船被拉了出来,巨大的船帆扬起,舰队驶出港口沿着海岸而下!
北境守卫者
大行城,后世这座城市有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丹东。
这座城市是高句丽人做筑,隋唐两代征伐高句丽,都在大行城鏖战,高句丽守军靠着大行城拖出住了中原的军队,隋唐都不能克之。
不过后来唐灭高句丽的时候,就绕过了大行城,后来高句丽破灭,大唐设立安东都护府,大行城也就归属了大唐。
自从大唐内乱之后,新罗国逐渐将触手伸向了辽东,此时新罗人所筑的城距离大行城已经不远了。
安东都护府是归属于平卢军管辖的,不过此时王玄智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员供给安东都护府了,所以如今的安东都护府的政策就是收缩到辽城防御。
不过新罗国也不敢轻易开启对大唐的战争,所以只是边境线上筑城,试图蚕食大唐的疆域。
而之前安禄山入侵中原,也抽走了安东都护府大部分的精锐,如今大行城中只剩下三十个不愿意弃守大行城的老卒。
段崇是一名老卒,如果从血统是上说,段崇算是高句丽人。
不过此时他只认可自己是一名大唐人!
对于在边境筑城的新罗人,段崇每日都会穿着大唐旅帅的军装,手持安东都护府的军旗,在边境线上骑马转一圈。
伙伴们都劝说段崇,这么做实在是太危险了,万一新罗人发冷箭,段崇就可能死在边境上。
不过段崇并不在意生死,当年校尉离开的时候,将大行城托付给了自己,那么自己就要守好大行城。
段崇只是想着,每天手持军旗在边境走上一圈,新罗人应该就不敢异动,那就算是守住了大行城一天。
已经过了年,但是今年的冬季非常的寒冷,鸭绿江依然没有融化的迹象。
今日又是一个阴天,段崇顶着飘着的雪花来到马厩里,牵出了大行城唯一的战马。
他用手摸着战马的鬃毛,喃喃自语道:“老伙计,还撑得住吗?”
马用脑袋蹭了蹭段崇的脸,段崇发出温和的笑声。
段崇已经五十岁了,如果不是来这大行城从军,他此刻应该已经在温暖的屋子里抱着孙子了。
从军三十载,段崇第一任妻子小产而死的时候他都戍卒在外,没能赶回去参加妻子的葬礼。
这之后段崇将田产交给了侄子,然后孤身一人来到了大行城。
段崇在大行城守了二十年,最从基层的戍卒做到了旅帅。
安禄山抽调安东都护府大军的时候,段崇的老上级郑重的将大行城托付给他,让他一定要誓死守住这座边境堡垒。
追随安禄山入关的上司和同僚们也不知道埋骨在何处,段崇也不愿意想安大帅到底是大唐的叛贼还是河东的英雄。
平卢镇的节度使一年换了三个,但是谁也没有在意大行城这座边境要塞。
也没有人还记得这座大行城中还有三十个戍卒在坚守。
段崇挫着身体,试图将冻僵的腿脚弄的暖和些,自从上一次摔下马之后,段崇的腿脚就没有那么利索了。
他摇晃的骑上了马背,一名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戍卒给他递过来军旗,段崇微微颔首致意,然后骑着马向着鸭绿江而去。
在鸭绿江边上筑城的安守圭是新罗国的安家的嫡子,安家是新罗的摄政家族,把持了新罗北道的国政。
安守圭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大唐长安游学过,在繁华的长安城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光。
后来在执政父亲的召唤下返回了新罗,如今担任北道防御使,为了接手家族的权力而努力积累着功劳。
隔着鸭绿江,安守圭等待着那个大唐守将的身影。
安守圭当然知道,如今大行城中只有三十个守军,还都是老弱病残。
战马只有段崇胯下的一匹,武器也大部分都是生锈了。
安守圭曾经留学长安,他对于大唐的国力深深的畏惧。
在没有爆发安禄山之乱的时候,仅仅是安东都护府的守军,就足以踏破整个新罗北道了。
虽然因为安禄山叛乱,让大唐抽调了北疆精锐入关,但是安守圭依然不想要和大唐为敌。
就算是这个时候占下大行城,等到日后大唐平定内乱,兴师问罪的时候新罗肯定失去的更多。
可是安守圭却只能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感,新罗国主年幼,王庭上几个执政家族争斗不休。
而为了迎合新罗国内越来越强烈的“重建高句丽”的政治风向,安家也不得不主导发动这一次筑城运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