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2节
“二哥放心吧,到时肯定会有客人买的。”林远秋无比确定。
林三柱适时开口,“再有几日,咱们家那间外租的铺子就到期了,待收回来后,你们俩大可以把这些腌兔肉摆到铺子里去试卖,正好还能赶上过年这趟生意。”
林远松和林远槐“嗯嗯嗯”地点着头,这几日他们两人忙着腌兔肉,正是为了接下去的办年货生意呢。
自从看到庄子里有成群的兔子养着后,林远松就生出了养兔子、卖兔肉的主意。
因为他想到了大伯娘的腌兔肉手艺,每次都让人有吃不够的感觉。
等林远松把这一想法和家里一提,居然没有一个反对的。
说来,这也是庄子里兔子实在多的惊人的缘故。
要知道一只兔子每年至少能生六、七窝小兔子,然后这些小兔大了再生。所以,从去年开始,装兔子的笼子,徐老实都不知编了多少个了。
如今庄子里的野草,徐老实夫妻俩也不用像之前那样,割了晒干当柴烧,而是都直接拔了喂兔子。
至于兔子粪便,倒是好处理,在柿子树边上刨个坑,然后把它们埋到地里做肥料就成。
也正因为肥料不缺,所以庄子上的柿子树才长得特别壮。
用老林头的话说,那就是现在打好了根基,往后肯定能结出不少的柿果来。
可以说整个庄子里,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这些兔子了,主要还是量太多,送过去酒楼时,时常会被酒楼掌柜压价。
可不卖又不行。
如今有了卖腌兔肉的主意,不管成还是不成,总得要试试。
于是,自定下主意后,林远松和林远槐就开始和周氏学起了腌兔肉的手艺。
周氏自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教,毕竟这可是能给家里挣银子的买卖。
而林远松和林远槐也是学的认真,短短两个月就让家里人试吃了五、六回,等第七回 再品尝时,那味道,已与周氏做出来的没啥区别了。
一样的瘦而不柴、香而不腻。
只不过,面对喷香的腌兔肉,林远秋又多了一层想法。
在他看来,虽现下京城没有专卖腌兔肉的铺子,可吃食这东西,只要旁人肯花心思,迟早会被别人学了去。
就像家里的绣布书签,其他店铺看着他们家生意好,也跟着争相效仿了起来。
好在其他铺子再学,也只能跟跟样,做不出类似花样的创新,毕竟这种独特的画工不是那么容易学了去的。
由此可见,有一门其他人学不走的本事有多重要。
而吃食也一样,这点从柿饼上就能得出结论,要想让旁人学不走,一定得有独门秘方才稳妥。
所以林远秋就给出了腌兔肉时加入香料的主意。
至于什么香料,当然是其他人都没用过的,比如甘草。
甘草味甘,若加到腌料里,那么腌出的兔肉就能多出甜味。
林远秋从前世所知中,知道甜味正是提鲜的法宝。而这里的人,据他所知,只把甘草当作药材之用。
所以,他们家若是用了它,那做出的腌兔肉绝对算是独一份了。
还有就是腌肉时再倒些白酒进去,如此,腌肉便能存放好久都不易坏。
对小侄子的话,周氏肯定是相信的。是以很快用新的法子又腌了几只,其中甘草和白酒自然都是加了的。
而今日品尝的,正是这几只加了甘草和白酒的腌兔肉。
听到小孙子说味道不错之后,老林头和吴氏也都夹了一块放进嘴里。因着蒸足了火候,所以吃起来咸香满口,肉味醇厚。
于是家里卖兔肉的生意就这样定了下来。
至于腌兔子的定价,林远枫也早已算出了成本,再加上人力,最后定价为一百六十文一只。
其实林远槐心里还有旁的打算呢,他准备先这样卖着,若是腌兔肉生意还不错的话,那么将来腌鸡腌鸭都会陆续安排上。
……
国子监是腊月初六放的假,初六当日周子旭就住进了南锣鼓巷。自己妻子还在岳父岳母这边住着,他才不要一个人待在家里守空房呢。
看到周子旭搬过来,最高兴的人非王文昌莫属了,有了连襟在,他们两个又可以一起探讨文章了。
而林远秋,也时常会加入其中。
于是,郎舅三人,吟诗作赋,谈古论今,好不畅快。
……
及冠
京中官员的年假统一在除夕这日,然后一直到初六开印,共休七天。
到了腊月二十九这日,在吃过晚饭后,全家人都聚在正屋厅堂里,开始盘起这几个月家中的进项来。
按照先前老林头说的,远秋卖画的银子依旧让远秋自己收着,不算到公中。
至于家里的所有开销,包括下人的月例银子,全都从两间铺子的进项中出。
用吴氏的话说,若想月例银子多点,那么一家人就得齐心用力。远秋已经帮家里置办下了能挣银钱的铺子和庄子,若你们大家没本事靠着铺子和庄子把日子过好的话,那么趁早滚回小高山村去!
不得不说吴氏的话还是很能“鼓舞士气”的。这不,周氏刘氏和高翠秦荷花她们,以及林远枫几个,当下就在心里下了决心。话说,他们好不容易跟着小侄子(小叔子,五弟)从糠箩蹦到了大米缸,所以才不会傻傻的往回蹦呢。
再说婆婆(祖母)也没说错啊,这又有店铺又有庄子的,要是还过不上好日子,那还真不如回村种地去。
对于爷奶的安排,林远秋自然没有异议,也不会傻好心的主动把卖画银子算入公中。
并不是林远秋舍不得这些银钱,而是自己若这样做的话,那么久而久之,家里只会多出一群好吃懒做的人来。
像现在这样多好,家里所有成年人都参与到养家糊口中,而后各抒己见,等挣了银钱后,一个个都心情愉悦、富有朝气,这都是肯定了自我的表现。
这让林远秋想起了翰林院里的几个同僚,他们的情况和自己一样,也是步入仕途之后,才举家搬至京城的。
不过这里的“举家”,仅是同僚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。
而让林远秋难理解的就是,同僚一家搬到京城后,除了他们自己每日上值,其他人全都闲赋在家。至于家中的日常开销,除了同僚的俸禄,然后就是靠着以前积攒的老本了。
京城的花销大,特别是年尾送节礼这块,根本就省不下来。如此,时间一久,存着的老本渐渐就不够花了。
然后就开始各种拮据,官袍袖口早已磨脱了丝,却还舍不得买新的。
可就算如此,那几个同僚依旧立场坚定的坚持着自己的观点。
在他们看来,官宦人家哪能同寻常百姓一样,日日抛头露面做着糊口的营生。
说实话,林远秋并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去评判同僚的做法,只能说每个人的想法和理念不同吧。
在林远秋的认知里,自视甚高是最要不得的,否则只会被无形的枷锁束缚着,没了自在。
何况,在林远秋看来,只要凭自身的本事,靠着自己双手挣来的银钱,本就没啥可丢脸的地方。
言归正传。
林远枫拿出账册,开始一笔笔与大家报起账来,“自咱们家搬来京城后,除前两个月的家中花销用的还是先前的老本,从第三个月开始,卖绣品所挣的银钱就能与日常开销持平了。之后的一个月,也就是上个月,墨林轩单书签这一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