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ZR中文网
JZR中文网 > 我在春秋不当王 > 第668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668节

 

盛大的牺牲盟誓大典如期举行,李然立于最前,甚至在周天子之前,只因他是要履行大宗伯的职责,主持这次大典。

第一个仪式,便是“栽书”,书之于策,同辞数本。

周天子和其他诸侯,以及代君前来的公卿们,都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,会留下誓词的副本。因为这誓词是李然头一天晚上完成的,众人一早便都过目,大家也都没有异议。

第二个仪式,则是“凿地为坎”,士兵们出现开始挖坑,待到深度达到要求之后,便是第三个仪式,宰杀一些牲畜,扔入坑内。

接着第四个仪式,乃是“执牛耳”,周王匄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,执牛耳义不容辞,接下来则是晋侯午和赵鞅,其他诸侯和公卿依次上前,将周王匄和晋侯午以及赵鞅取出的牛血,分发下去。

第五个仪式,便是“歃血”为盟,领到牛血的诸侯和公卿,将牛血涂抹在嘴唇之上,以示心诚。

第六个仪式是李然主持,昭大神,祝号,也就是把祝诅之辞致于神,以咒诅违背盟誓之人。其实就是借用神鬼之命,约束大家。

这些事情都办完之后,李然拿着盟书,进行宣读:

“天地昭昭,日月煌煌,水舟相济,以民为要!”

“芃芃棫朴,薪之槱之。济济辟王,左右趣之。济济辟王,左右奉璋。奉璋峨峨,髦士攸宜,淠彼泾舟,烝徒楫之。周王于迈,六师及之。”

“凡同盟者,既盟之后,言归于好!壹明天子之禁!任何人不得违反!天下纷争久矣,百姓流离失所,不知几何,今天子仁德,召晋、宋、鲁、郑、卫、陈、蔡、曹各位国君至成周,并有楚国、吴国公卿代国君前来朝聘,尊王室,同享天下太平!”

“同盟者不得违反今日之誓言,天地可鉴,神明为见,若有违反,天地不容,神明可憎,天下人人得而诛之!”

“……”

这是第七个仪式,乃是“读书”,便是宣读盟书,而盟书中,先是肯定此次盟誓的天时,再加固天子的权威,让诸侯们簇拥在天子左右,若有战事,必跟随之!

李然大声朗读了三遍,这才算是完事,接着是第八个“加书”!

正所谓“薶血加书”,将牺牲的血液,涂抹在盟书之上,表示此盟书生效,在场的任何人都不得违反!

第九个仪式,则是“坎用牲埋书”,将盟书和所有牺牲都埋在一起,表示对盟约的认定于尊重。

最后一步,则是个诸侯国结果盟书的副本,恭恭敬敬的迎回本国,特意建造一个盟楼,将盟书副本放在盟楼之内,以视作对于此次盟誓的重视。

盟誓的十大仪式,在李然的主持下,有条不絮,无一遗漏,可谓是出尽了风头。

赵鞅虽然几乎一言不发,但是站位仅次于周王匄和晋侯午,而且其他诸侯们,也都默认了这一点,对此也并无异议。

晋国赵氏,以公卿的身份,让晋国霸业复现。李然见状,也是颇感到欣慰,赵鞅此人虽然不是一国之君,但是在他的身上,也确是有着一股子的王者之气!

待歃血礼毕,只听周王匄是在台上朗声道:

“诸位辛苦,孤已备下了享礼,还请诸位入座!”

随着李然击掌三声,一众宫侍都纷纷是端着食案上台。

筹备筵席之上,烤肉美酒是应有尽有,众人也皆是十分尽兴。诸侯纷纷上前恭喜周王匄和赵鞅,当然也有恭喜李然的。

李然的“素王”之名已是广为流传。李然虽然不在乎这些虚名,但是能在纷争的春秋,立下如此名望,也不免有些得意。

他见证了太多的起起落落,如今虽然依旧是有不如意的地方,但如今能够促成天下治平,这其中的艰难,也只有李然自己心里最是清楚这其中的不易。

赵鞅也是意气风发,对身边的李然说道:

“宗伯大人!如此盛世,是否如你所愿?”

李然浅笑道:

“能得将军如此,实是天下人之幸!但还望将军日后能够不退初心,夕惕若厉!唯有如此,当得始终啊!”

赵鞅闻言,是颇为认真的点了点头:

“先生所言甚是,鞅自当铭记于心!绝不敢忘却半分!”

谓我何求?

其实要说起来,赵鞅并非是李然所辅佐的人中条件和环境最好的。

无论是李然被迫辅佐的楚灵王,还是之后主动来投的王子朝,在找到李然的时候,都可谓是大有可为!

但他们却最终都走向了毁灭。

至于鲁昭公,则是李然自认为最为令人惋惜的一个。

而像子产、叔孙豹和孔丘等人,在李然的努力下,虽然也都可谓是小有所成。但奈何其一方面身为卿臣,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。而且就其所在的邦国,其影响力实在太过于微弱,无法辐射到整个天下的大势。

直到李然是看到了赵鞅这颗冉冉升起的巨星。李然这才算是跳出了这一时代思维的禁锢。以卿族的身份而兴复晋国,进而再震慑群宵,天下也再一次是复归于安宁。

享礼的筵席之上,所有人都是兴高采烈的在那饮酒赋诗。

唯独李然,在一番酒兴之下,却是顿感惆怅,不禁起身吟道:

『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。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。知我者,谓我心忧;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。悠悠苍天,此何人哉?

彼黍离离,彼稷之穗。行迈靡靡,中心如醉。知我者,谓我心忧;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。悠悠苍天,此何人哉?

彼黍离离,彼稷之实。行迈靡靡,中心如噎。知我者,谓我心忧;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。悠悠苍天,此何人哉?』

此诗出自【诗经】。

其意是黍子茂又繁,高粱刚发苗。走上旧地脚步缓,心神不定愁难消。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。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,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?

此诗颇有问天之意,他这是索问苍天,为何要狠心带走他的祭乐?如今他功成名就,心里的极大满足之下,却又不免是徒生了些许的失落之感。

毕竟,对于他而言,最重要的人却早已不在自己的身边。

这时,李然的脑海中居然又想起了宫儿月,心中顿是又生出一丝暖意,觉得上天待他又似乎也不是那么的刻薄。

直到深夜,筵席才算散去。周王匄心满意足的返回了王宫,而李然安排诸位诸侯也是纷纷回到官驿。

待李然回到府邸,已是深夜,李然推开门,却发现宫儿月正在屋里打瞌睡,身后的范蠡见状,瞬间就消失不见。

李然稍稍一怔,走到房屋,宫儿月听到动静,一下子惊醒过来,发现李然已经进屋,也是站起,颇为窘迫的说道:

“先生回来了!”

李然叹息一声。

“月儿?其实你不必等我的!早点回房休息吧!”

宫儿月却轻笑一声:

“在家里,先生的一应起居什么时候我宫儿月缺位过?”

李然笑了笑,一时兴起,又加上酒精的作用,凑近宫儿月,喃喃道:

“月儿,那……今晚就不要走了吧!”

宫儿月一时间仿佛有所沉迷,没有说话,李然伸手握住她的小手,轻声道:

“月儿,也许你是担心我将你当做乐儿的替代,其实并非如此。你尽管是和乐儿十分的相似,但是你就是你,我心里如今已是十分的清楚。也许我早已坦然接受了乐儿逝去的事实了。”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