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ZR中文网
JZR中文网 >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> 第145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45节

 

颁布了这条命令之后,延平府各地义军乡勇团练更是打了鸡血一样,侵入延平府的真倭被围猎追杀,很快延平府内的倭乱就平定了。

什么,这笔钱谁出?

当时不肯出战的延平卫出了,谁让延平卫打不过倭寇,不出人出血,那就只能出银子了。

不过于指挥使也不算亏本,方知府还是将一些斩获算在了于指挥使的头上,这让延平卫也在兵部和福建都司衙门那边大出风头。

于指挥使准备继续运作一下,让于宗远明年参加武举考试,要是能考中武举人,那于宗远就也能得到世职了,到时候于指挥使再运作一下,给二儿子弄点军功,让于家这一门开枝散叶,要是分出两个将门出来,也是光宗耀祖了。

咱们福建的俞大猷,之前也不过是世袭千户,现在不也是浙江副总兵了吗?

不就是掏钱吗?于指挥使也想通了,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走,该花的钱就要花!

等到十月份的时候,各府县陆地上的倭乱基本平息,陆地上的道路也重新恢复通畅。

只是海路还处于完全断绝的状态,只可惜海战这种事情,不是靠着赏钱和士兵的勇敢就能有用的,福建的乡绅豪强再有钱有势,也不可能私自建造战船,组建舰队,他们是真的打不过“鹿大王”啊!

和县城的交通恢复之后,南平县内又重新回复了安宁,海瑞就派人来通知苏泽,十月中再进城读书。

随着各地路上交通的恢复,倭乱时期都没有停刊的《拍案惊奇》,销售迎来了更进一步的增长。

增长的原因自然是《拍案惊奇》开始卖到外县去了。

之所以《拍案惊奇》能够卖的这么快,还要感谢方知府的夫人李氏。

李氏对于苏泽的《牡丹亭》非常欣赏,对于连载《牡丹亭》的《拍案惊奇》更喜欢。

李夫人虽然有一个进士丈夫,一个举人弟弟,但是平生不爱阳春白雪,就爱下里巴人。

李夫人不仅仅爱看戏,还爱排戏。

她从女儿手上抢过来的诗社,变成了夫人们的戏曲社。

李夫人干脆自己在戏曲社拍戏唱戏。

戏子虽然是贱业,但是夫人小姐们排戏又不演出赚钱,就是一个玩票娱乐,自然谈不上什么贵贱。

听说那位松江府来的拓湖先生,有时候也会扮上戏装上台唱几句,也没人说他有辱士风啊。

可是唱戏要置办行头,还要雇佣乐队,原本方如兰好不容易筹措的经费,已经所剩无几了。

在府衙的林显扬知道了这件事,立刻派人通知苏泽。

苏泽让人找到了陈朝源,让他立刻起送一份契书送到府衙去,每月捐出《拍案惊奇》杂志社的两成利润,赞助李夫人发展本府的文化事业。

果然这招一出,参加曲艺社的夫人们对《拍案惊奇》杂志社的好感度立刻翻倍。

能够参加李夫人聚会的,自然是延平府最顶级的夫人圈子。

现在《拍案惊奇》要卖到府内他县,谁人敢从中使绊子?

据说某县的当地会社要垄断《拍案惊奇》的渠道,找到来县里铺销售网络的熊五,要求报纸只能低价交给他们来卖,要不然县里一份《拍案惊奇》都卖不进来。

熊五只是微笑,第二天当地知县盛怒,将这个会社的骨干全部抓入监牢,每个人都拷在恭桶边上,教训了半个月才将他们放出来。

据说这位知县的夫人,在下一次李夫人的曲艺社的聚会上拿到了一个好角色。

现在延平府黑白灰做生意的都明白了,《拍案惊奇》不能惹。

不仅仅是《拍案惊奇》不能惹,卖报纸的书铺,叫卖报纸的报童,这些都是不能惹的。

而这其中还有一个被aoe到的倒霉蛋,那就是黄时行刚刚盗版了一批《拍案惊奇》,准备运到临县贩卖,回回之前收购印刷坊的本钱。

才卖了一份就被人举报,县衙出动非常迅速,立刻将黄时行盗版的报纸全部没收。

黄公子再次血本无归。

林显扬回来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好消息,那就是苏泽带头捐款搞的养济院终于修葺完毕了。

第一批孩子已经住进了养济院,在海瑞的监督下,整个养济院没有人敢从中牟利,养济院给城里这些流落街头的孩子们,提供了最后一点温暖和保障。

方若兰心情大好,她经常去养济院看望孩子们,比起惠民药局来,养济院更能直接帮助到孩子们,这些日子方若兰都泡在养济院里。

南平县城里另外一个心情不错的就是于二公子了。

于家最近又出血了,可于二公子已经分了家产搬出去住了,于家的钱财和他又没关系,于二公子反而拍手称快。

后来于二公子又听娘亲说,他父亲有意向帮他打点,让于宗远参加明年的武举考试。

如果能够通过武举,也能得授军职,那不用承袭家中的世职也能当官了?

一想到这里,于二公子心情更好了,父亲是拿家里的钱帮自己谋前途啊!

另外一个让于二公子心情好的事情是他的四家铺子都赚钱了。

胭脂铺和酱菜铺子换了长宁卫来的掌柜的之后,每个月上缴给于二公子的利润都抵得上之前一年的了,由此可见前任掌柜的到底贪了多少。

书铺赚钱更是不用说了,现在整个南平城识字的人,每个月都要至少光顾书铺两次,现在南平县的读书人需要买书,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于家的书铺,书铺的利润自然是暴涨。

另外一个让于二公子欣喜的是自己手上的另外一家布店。

一种耐洗的蓝色染布,悄悄开始在南平县城流行。

蓝染本身就是普通穷人的色彩,这蓝色的染布显色鲜亮,很快就引起了那些精打细算的主妇们的注意。

于家卖的染布要比普通的染布贵一些,但是如果这种蓝色的染布真的和宣传的那样水洗不掉色,那就可以节省很大一笔的补染的费用。

县城里大大小小的染坊,很大一部分做的就是补染的生意。

所谓的补染,就是在原本布料掉色之后,再拿到染坊中重新染色。

补染也是要花钱的,而且送去补染就有几天没有衣服穿,很多穷读书人就一套衣服,也根本舍不得送衣服去补染。

可是穿褪色的衣服又没面子,于家布店这种号称不褪色的染布,很快就受到了精打细算的主妇们的欢迎。

虽然价格贵一些,但是不需要补染,节省了的时间和钱可要比这点差价多多了。

布料生意也一炮而红,布店每天都排起长队。

有人欢喜就有人忧,于家布店生意红火,眼红的不仅仅是开布店的同行,另外一个受损失的就是蔡员外家的染坊了。

这位蔡员外不愧是户部的致仕官员,自然是非常会做生意。

蔡员外几乎垄断了南平县的靛蓝种植,城里的蓝染染纺,几乎都是他家的产业。

衣食住行的买卖大多都是如此,这笔钱虽然不多,但是胜在长久稳定,而且一家家铺子汇聚在一起,也是一大笔的收入。

可于家卖的不容易褪色的染布多了,来补染的人就少了,蔡员外家的染坊业务下降了不少。

而且蔡家不仅仅经营染坊,他城外的庄子里也种植靛蓝,染坊没生意,种植的靛蓝等于也卖不掉。

若是别人家的买卖,蔡员外自然有几百种办法让他开不下去,可偏偏是于家的产业。

于指挥使是世袭正三品的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