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ZR中文网
JZR中文网 >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> 第462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62节

 

李春芳说出自己的办法,隆庆皇帝连忙点头,吩咐按照他的办法去做。

高拱茫然的从文华殿出来,抬头看着飘落的雪花,他突然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轻松感。

李春芳立刻前往左顺门,宣布了朝廷的处理结果。

皇帝接受了士子的建议,“考虑”政改的事情。

紧接着李春芳宣布另外一件大事,过完年后提前举行春闱大典,这一次科举取士的规模将是比以往更大的,进士人数会比前面的人数都要多!

在春闱之后,还会加开一次顺天府的乡试,所有有生员功名的读书人,无论是不是籍贯京师的都可以参与,这一次乡试的录取人数也远超往届。

那些留在左顺门外的读书人纷纷激动起来。

和佟安一起上书的几个读书会的读书人也都抬起头来。

佟安叹息一声,他知道这次上书是失败了。

他们这些有功名的读书人,不就是为了科举做官吗?

明廷直接一个要开科举,就将读书人打发了。

大家一起上书自然不怕,可如果继续留在这里,那被朝廷记上了,取消科举资格怎么办?

取消自己的科举资格也就罢了,说不定还要连累子孙三代,亲朋故旧,那可就要被整个家族唾弃了。

佟安等人只好站起来,看着高大的宫门叹了一口气。

就在同伴们兴高采烈的讨论明年科举的时候,佟安却升出一个想法,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科举,到底还有什么好考的?

难不成要真的陪这大明一起死?

湖广,汉阳的张居正接到消息的时候,已经是十二月份了。

张居正不仅仅接到了明廷的变化,还接到了南京召开制宪会议的消息。

东南各县,通过各种方式挑选出来的制宪会议代表,已经齐聚到了南京。

据说东南为了召开这一次的制宪会议,还专门改建了明廷的皇宫,拆除了一部分的宫墙,建造了一座会议堂。

这时候东南上下才发现,这个制宪会议好像才是东南政改最重要的内容。

一直在关注东南政改的张居正,也认真研究了这个制宪会议的内容。

“用制宪会议来限制文官吗?会不会太理想化了?”

“让制宪会议来决定税率?这也太儿戏了。”

“好歹苏汝霖没有疯狂到让制宪会议来选他这个大都督。”

放下了南京的情报,张居正又看起来京师的情报。

公车上书之后,杨博内阁开始集体请辞。

就连在湖广的张居正也连着上了几个辞表。

皇帝对四人的辞表都坚决不受,还下旨慰留杨博、高拱、张居正和李春芳。

但是四人又连续上表,最后隆庆皇帝才接受了杨博,高拱二人的辞表。

张居正的官职不变,依然坐镇湖广。

李春芳依然留在内阁,成为这一次政治动荡的最大受益人。

虽然皇帝还是要求杨博和高拱继续在内阁留到元宵节后,但是这也表示了高拱内阁已经垮台。

李春芳?

张居正嘴角露出冷笑,高肃卿在京师执政也就算了,李春芳算什么东西?

张居正看着书桌上的《三经新注》,去他们的君权天授,既然朝廷不想要自己改,那就只能让别人逼着改了。

张居正变法

和高拱不同,张居正对于隆庆皇帝并没有什么感情。

而张居正如今的地位,也都是他自己一步步挣来的,和皇帝的私人关系也没有什么关系。

张居正原本的志向,是传统士大夫的想法,辅佐君王成就一番事业。

可是随着他接触到苏泽的学问,再加上皇帝的一系列骚操作,让张居正意识到,明廷的问题可能就是来自于皇帝本身?

为了个人享乐,向湖广派遣矿监。

为了供养天下宗室,让明廷开支紧张。

但是张居正并不相信苏泽的那一套“主权在民”的理论。

主权在民?普通百姓懂什么治国之道?

别说治国的道理了,这片土地上不少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县,浑浑噩噩的渡过一生,对这些人讲什么主权在民?

不相信“君权天授”,也不相信“主权在民”,张居正所选择的道路,就是精英治国了。

恢复相权,廷推大臣,张居正听到东南的政改方向之后两眼放光,这才是他追求的政治理想。

让皇帝退回到深宫,和上皇一样“垂拱而治”,不要插手参与朝政,这才是最好的道路。

高拱罢相之后,张居正终于动手了。

十二月十五日,张居正上书支持公车上书,公开支持“恢复相权,廷推大臣”。

张居正上了一篇万言的奏章,首先从当今天下的乱局讲起。

张居正引用了当年太原兵变的时候海瑞所上的《治安疏》,将如今天下南北对峙的原因,归结于上皇沉迷修道,所谓“以天下而私一人”。

在奏章中,张居正提出了一个观点。

如果遇到和当今天子一样“贤能”的皇帝,在群臣的“辅佐”下自然能够治理好国家。

如果遇到和上皇一样昏聩的皇帝,不听从群臣的劝谏还要一意孤行,那就是天下的祸患,也是天下动乱的根源了。

就如同普通人家一样,子孙也有贤能和无能的,皇室同样如此。

张居正也很直白的说出,既然无法保证皇帝是否贤能,那就应该重用周公一样的贤能大臣,来“辅佐”皇帝治理天下。

张居正图穷匕见的提出,请求明廷恢复朱元璋废除的宰相制度,在朝廷设立丞相,辅佐君王治理天下。

张居正提出的政改目标,是重新恢复到明初的丞相制度。

其实明初的丞相制度也是照抄的元代制度中书省制度。

明初的丞相,其实并不叫做丞相,而是中书令。

元代将三省六部制度中的门下省、尚书省裁撤,单独留下了中书省,由中书省总领百官,制定和执行天下的政令。

而在地方上设立“行中书省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行省”,由这个机构承接中书省的政令,执行地方上的政策。

张居正提出,请朝廷重设“中书省”,负责起草政令,执行政令,皇帝的旨意必须要通过中书省确认,才能成为合法的诏令,将封驳诏书的权利重归于“中书省”。

而张居正也敏锐的看到了明廷的虚弱之处。

如今朝廷打仗用的粮草,基本上要靠湖广提供,兵员则是要靠九边。

而为了让其他省份的地方大员也支持自己的改革,张居正也提出要回到行省制度,将地方上的布政使司、按察使司和都司合并为行省,在地方上设立“高官”这个职位,掌控一省的行政和军事大权。

在上这一封奏章的时候,张居正已经联络过山西、四川、陕西、河南四省的地方督抚。

这四省的督抚被皇帝派来的矿监折腾的不轻,他们自然也是支持张居正的变法的,也都在变法奏疏上附属了自己的名字。

此外张居正已经派人前往京师,在京师的报纸上全文刊登了自己的改革主张。

让人快马加鞭的送上奏章,张居正长叹了一口气。

他想到了被罢相的高拱,又想到当年他是穷翰林,高拱是裕王府讲学的时候,两人在小院子畅论天下时候的景象。

张居正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