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ZR中文网
JZR中文网 >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> 第500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00节

 

紧接着东南第一旅对山东东部的沿海进行了登陆突袭,山东地方团练只能守着城市自保,根本不敢追击东南的军队。

等李成梁拉着第三镇的军队去支援,东南的水师又跑的没影了。

第三镇被东南水师在胶东半岛上溜了一圈,战事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结束了。

整整四个月的极限拉扯,他如同狗一样被拉到了山东东部,又被拉回了山东北部。

比起之前平定梁山的战斗,这场莫名其妙的徐州会战,可以说是打的非常憋屈。

明明明廷三镇的兵力要比东南第五旅多几倍,明明李成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修建了大量棱堡,最后还被东南牵着鼻子走。

相比之下,东南那边付出的成本就小很多了。

山东防线的最大成本,就是边境线上的棱堡了。

为了防御东南的进攻,李成梁修建了大量的棱堡,每一座棱堡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维持。

东南并没有和明廷一样修建大量的棱堡,若仅仅是依靠堑壕就设置了防线。

除了堑壕之外,东南还有一种特殊的防御工事——铁丝网。

利用木桩和铁丝制作的铁丝网,配合堑壕可以起到极强的防御效果。

不仅仅是对炮兵和步兵,骑兵也很难突破这些铁丝网。

堑壕和铁丝网比棱堡好弄多了,工业化制造铁丝成本也很低,而且可以根据前线局势随时修改防线。

李成梁也想要学东南使用铁丝网和堑壕防御,可他的工匠告诉他,明廷这边根本没办法低成本的制造这么多的铁丝,如果手工打造,那成本高的吓人。

李成梁只能打消使用铁丝网的心思,乖乖的使用棱堡防御。

除了棱堡之外,火炮也是一个很大的成本。

炮弹和火药的成本不说,另外一种成本来自于东南火炮对明廷士兵的心理压制。

移动部署的炮兵可以随时开炮,明廷新军这边的士兵心理压力极大,要小心从各种方向而来的炮弹。

而东南那边早就已经掌握了明廷防御工事的详细地图,对于每一门炮的位置都已经了解了。

但是明廷这边却因为火炮技术的落后,只能在棱堡上安装固定的大炮,没办法和东南那样使用移动的火炮。

明廷的火炮可以调整的角度很小,对面的东南士兵只要在火炮攻击范围内做好工事,就不用担心其他方向来的炮弹了。

光是这一点,就让东南前线阵地的压力小了很多。

同样是一轮炮轰,明廷这边要龟缩在棱堡和堑壕里,小心的躲避可能从各个方向来的炮弹,还需要不断的维修被东南火炮摧毁的工事。

而东南这一边,只需要定期加固明廷炮火范围内的工事就行了,后方防线的士兵甚至可以探出头来放风。

明廷的士兵则需要挤在一起,忍受头顶上呼啸的炮弹,在堑壕的泥坑中埋着头等待对方炮火停歇。

东南士兵的精神状态,明显要比明廷这边的士兵好,其中还有一个因素,就是铁路。

东南这边大张旗鼓的建造铁路根本瞒不住别人,李成梁在徐州铁路动工的时候,就知道东南奢侈的在地上铺设铁轨,建造名为铁路的巨大工程。

通过马拉着轨道车在铁轨上通行,可以用少量的人力畜力就可以运输大量的兵力和物资。

铁路将沛县、徐州和下邳三座战略支点城市连接在了一起,而这正好就是和明军对峙的前线城市。

铁路可以运输炮弹和粮食,让东南新军这边的粮食补给非常轻松。

而李成梁虽然也有运河来运输,但是还需要用人力畜力穿过坚壁清野的无人区,征发山东大量的民夫来维持前线的补给。

而胶东半岛的沿海战役,运动中的明军消耗更是巨大。

这四个月的战争,吃垮了山东今年积攒的家底,最后还是靠着明廷大力输血才撑了下来。

火车不仅仅节约了物资运输的成本,更重要的是军队机动力的巨大提升。

东南第五旅在站前之后五千人,战事开始之后陈璘开始扩军,将第五旅增加到了一万人。

这一万人看起来很多,其实在徐州这么长的防线看来根本就不算多。

要知道明廷新军也在扩张,李成梁手下的三镇新军如今也有了两万五千人,再加上协防的地方军,李成梁在前线阵地上有四万多人。

在苏泽穿越前的时间线上,徐州可以容纳上百万大军的大决战,这点人散落在这么长的防线上根本不够看的。

可是东南第五旅就靠着这五千老兵和五千新兵,将整个防线守的固若金汤,让李成梁一点破绽都没找到。

这就是火车带来的机动力提升了。

并不是说火车的速度很快,东南火车的速度是不如骑兵的,甚至不如急行军的步兵。

而是有了火车,士兵们可以在车厢里一边休息一边转移到目标地点,节省大量的体力。

在对峙的防线上,你明廷军队可以通过急行军,完成几次大规模调动,抵达作战地点。

可是急行军之后总要休息一下才能发动攻击,这时候东南的士兵已经乘坐火车,精神抖擞的出现在阵地上,立刻就能投入到防御作战中。

李成梁这么调动了几次,想要突破东南的防线,都被陈璘迅速利用铁路部署兵力,牢牢的守住了。

等到了后期,李成梁手下已经怨声载道了,根本不愿意再做这种无用的突袭了。

反而东南这边,通过前线对峙训练了新兵,让新兵迅速完成了战场的蜕变。

这一次停火,是李成梁实在撑不住了,秘密派出了使者,向东南这边请求停战。

东南这边也接受了停战请求,双方各自撤出部队,返回驻扎的城市。

等李成梁返回济州城之后,立刻向京师的明廷表功,夸赞自己这场“史诗级的大胜”。

虽然自己一寸阵地都没有推进,也没有任何战果,可是对方也没有推进阵地啊!

在明廷对阵东南的多次战役中,这次徐州会战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“史诗级的大胜”了。

张居正在接到了李成梁的布露文书之后,虽然他也知道前线到底是怎么回事,但还是立刻让明廷的报纸开始配合宣传这场“大胜”。

这倒不是因为张居正和李成梁的关系多铁,而是明廷确实需要这么一场“大胜”来稳定人心。

明廷和东南开战以来,别说是胜仗了,就连这样的平局都没有过。

东南反贼头子苏泽亲自督战徐州,动用了大量军队却没有能攻下山东一块地方,这样的宣传确实能够让明廷官员士绅们过一个安心的年了。

在明廷的宣传下,李成梁成了一名指挥若定的神将,挫败了东南这一次“前所未有”的进攻。

东南寸土未占,李成梁带领的新军三镇牢牢的守住了阵地,多次打退对方凶猛的进攻。

而这一切,不过是张居正执政半年不到,刚刚实行了新政的成果。

也就是说,只要张居正继续推行新政,靠着明廷更大的疆土,更充沛的人力,一定能够扭转对东南的劣势,马上就可以反攻东南了。

在这一套宣传下,京师的读书人立刻激动起来,纷纷写文章称赞张居正。

京师读书人更是肉麻的说他是当世周公的,一定能够带领大明平定东南贼叛乱。

山东前线这场不存在的“大胜”,总算是给明廷隆庆三年的春节增添了几分喜气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