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ZR中文网
JZR中文网 >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> 第586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86节

 

财政大臣方望海说道:

“其实这也是城乡差距拉大的原因,一个壮年劳动力,全年在家务农,收入是远远抵不上一个同样壮年的雇工的。”

“在这样的情况下,选择进城也是正常的。”

众人点点头。

东南对于户籍的控制远比东南松弛,因为苏泽一贯反对明太祖制定的各种户籍制度,反对身份禁锢政策的。

所以东南很早就开始户籍自由的行动,乡村中的人口,抵达城市后只需要在城市中登记,就可以在城市中居住。

这种政策自然是加快了工商业的发展,吸引了更多农村人口前往城市。

徐渭也说道:

“农业是国家的邦本,大都督的忧虑也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,如果现在放任这种现象,日后也会影响到我们东南发展的。”

众人纷纷点头。

这段时间以来,众人都知道治政的不容易了。

东南虽然是鼎格建制,没有历史包袱,但如今的东南也面临了千年未有的大变革。

换句话说,整个东南都没有作业可以抄。

大明,甚至包括大明以前的政治制度,都不再具有参考性。

东南现在遇到的问题,都是新问题,都是前人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。

就比如是城乡问题,在千百年来,华夏人都是安土重迁的,他们世代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,不是生活不下去了很少会离开故土。

但是现在不同了。

时代的发展,工商业的发展,让更多人选择离开了生活了一辈子的乡村,前往城市生活。

而人口的流动,也滋生出来更多的问题。

苏泽很明白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,这是所有工业化社会发展必然会遇到的问题。

苏泽说道:

“首先还是农村土地的,乡村的土地可以作为最后的蓄水池,不能让进城的人把土地都卖了,但是也不能让大片土地抛荒。”

方望海有些为难的看着苏泽,苏泽说道:

“还是通过财政政策调节,土地出售需要加税,同时要完善租赁制度。”

“闲置的土地可以出租掉,租出去的土地,田税从租种者那边收,这样可以让离乡的人不会轻易卖掉自己的土地。”

方望海点点头,东南的田租是按照土地权属征收的。

也就是说土地在谁的名下,那就向谁征收田税。

改善田赋的制度,那可以让进城务工的农民更倾向于出租土地而不是出售土地,那他们在城市中发生困难的时候,还可以退回乡村容纳风险。

众人纷纷点头。

苏泽说道:“最后还是要加大乡村建设,只要乡村的基础设施好一点,交通更便利一些,鼓励村镇兴办工坊。”

众人点点头,加大对乡村建设也是基本国策了,不过包括苏泽在内,大家也并不乐观,这种流动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,而不是一两个政策可以将人留住的。

等到了会议结束,苏泽将徐渭留下来说道:

“对于官员考核上还是要继续改革,对于去偏远地区的官吏要修改考核标准,不能一味的以经济发展作为指标。”

徐渭也点点头说道:

“吏部已经找了几个支援偏远地区的典型,表彰提拔了几个优秀的案例,并且对于偏远地区也制定了帮扶方案。”

“不过大都督,如今城市发展出现了新问题。”

“松江府和苏州府那边,靠近城市的土地价格上涨很快,苏州府城内的土地已经不够用了,城市扩张需要城市边缘的土地,很多地主占着这些土地,不肯官府修路造桥,讹诈天价的拆迁费用。”

“这其中也有负责规划的官吏和地主勾结,提前得到规划的地主会提前购买土地,一旦被官府征用就会获得天价赔偿。”

“此事已经在苏松二府引发舆论了。”

这本书也到了收尾阶段了。

肥鸟上本书是二百万字,这本书应该在二百二十到二百五十万字之间吧,再拖下去也没有意义了。

肥鸟也很佩服那些五六百万的书,但这本书确实已经写了肥鸟想要写的大部分内容了。

因为自身能力不足,在战争方面,科技发展都写的很简略。

而作为一本主要内容都在冲塔的历史文,情感主线几乎没有。

能写这么多字,肥鸟都觉得不可思议。

我一直认为,一个好的结尾比开头更重要。

这段时间到结局,每天更新4000字,给剧情做一个收尾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。

授权

苏泽也有些头疼。

关于拆迁问题,这几乎是古今中外都极为头疼的问题。

徐渭说道:

“按照我们东南的产权精神,这些土地拥有者占据土地要价,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,这是符合市场原则的。”

苏泽点点头。

随着商业发展,也有一部分读书人开始研究经济理论。

这几乎是不需要苏泽引导的。

而在东南的官府内部,以两个部门为首,形成了两个流派。

第一个是以市舶司为主的官吏们,他们提出了“重商和市场”,这两个口号。

重商就是重商主义,重商主义强调加强对自己国家有利的商品出口,限制冲击本国市场的商品进口,并且认为应该通过市场,也就是税收来调解市场,而不是粗暴的用法令来禁止。

这一流派非常强调市场原则,认为市场能够调节一切问题。

而另外一派,则是钞关税厅的官吏们形成的一派,他们认为官府应该介入到了经济事务的管理中,特别是对整个工业生产进行统筹。

钞关税厅很快的意识到,某些产业会存在过热的风险。

比如苏松两府的棉纺织工业,随着产能的进一步提升,以及整个棉布产量的飞升,整个行业的利润已经进一步变薄了。

以目前的市场,如果不能增加市场,那东南的棉布利润很快就会低到让一批中小工坊倒闭的地步。

作为征收商税的钞关税司,他们认为应该对于过热的产能进行准入制度,通过政令来调解产业结构,而不是放任市场的无需发展。

这两派在户部内部就争论不休,紧接着两派官吏的争论蔓延到了报纸上,就连普通读书人都加入了进来。

徐渭说道:

“市舶司那边认为,地价上涨是市场行为,这些在城市附近拥有土地的人,只要他们土地是合法获得的,应该给予市场认可的补偿。”

“钞关税司那边则认为,官府所花费购买土地的钱,是来自于全体国民的税收,而城市发展的红利,也是整个城市都能得到的好处。这些占据土地漫天要价的人,等于是用全体国民的税收补贴他们一家一户,这对于其他国民是不公平的事情。”

徐渭无奈的说道:“内阁内部也是看法不一,何大臣认为依法征收是必要的,应该按照律法给他们补偿。”

“方大臣认为如果补贴太多,会给财政带来很大的负担,以后还怎么发展城市建设?”

徐渭也很无奈,城市扩建并不是一个小问题,而是关系到东南发展的大问题。

就拿南京城来说,现在城墙范围内的南京城已经不够住了。

就算是内阁将很多衙门都搬到了城外,也将很多内设工坊搬到了城外,南京城内的房价依然飞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