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3页
这段时间,我默默打探军政等消息。元静云似乎是看透了大燕的弱点,一点点和我讲述着未来大燕可能发生的一切。在我的心中,她似乎是在描述一个更加强大和繁荣的大燕,她称其为‘大同’。
似乎,其所言皆如应验,大燕之圣人对赵王府之戒备日益加深。赵王府失势,当即引起了朝中一些宿贵之人的陷害。他们察觉圣人心思,频频向圣人进言,打压赵王府。
在政局逐渐动荡之时,元静云再次找到我。她神色凝重,告知我圣人已经计划除掉赵王府,为维护赵王府安危,提出一计艰险之策。劝我劝父王向圣人请命,主动辞去赵王之位,以昭顺从之意,暗中潜伏,待机而动,才可挽救赵王府于危难之中。
对此计,我陷入深思。让父王舍弃王位,即意味着失去赵王府的一切。然而,父王却出乎我意料之外地同意了。他言道,赵王府赖我而兴旺,如同他当年对我的期许,希冀我能同男儿一般豁达而坚韧。
或许,父王早已觉察到风雨欲来。不到半年,传来圣人病逝的消息,留下一片混沌的政局。
圣人病逝后,大燕王朝陷入动荡,四方豪强趁机起兵,欲颠覆朝堂秩序。宫廷混乱,百姓生活堪忧。我知道时机已至,毅然带领赵王府旧部,披甲上阵,守护皇城,拯救京都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。当我率领赵王府旧部抵达京都时,城中已是烽烟四起,刀光剑影。
我奉命镇守皇城要地,协同其他守军,将蓄势待发的叛乱势力击退。皇城外,战鼓激荡,战火纷飞,百姓们在恐慌中四处奔逃。我身披战甲,手持钢刀,率领赵王府旧部奋勇作战。战场上,弓弩交鸣,刀枪碰撞之声震耳欲聋。
依照提前部署,赵王府旧部与其他守军紧密协作,稳定了皇城的局势。五年后,我的刀上已沾染无数鲜血,大燕之人提到我的名字无不闻之色变。在这五年里,我经历了无数次厮杀,但府里始终有人替我留下一盏灯。
然而,随着大燕的政局逐渐平稳,朝堂上的反对之声愈演愈烈,认为女子当交出兵权,将权利交还给我阿兄。
我站在大殿之上,听到这些议论,不禁冷笑。我知道,父王心怀大义,从未生出异心,却只能日日如履薄冰,散去一腔热血,放下胸中抱负,如今我怎会再次重蹈覆辙?
然而,政局的风云变幻仍未停歇。剩下的皇子煽动了一部分朝臣,指责我篡夺王位,谋取私利。他们将我视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,试图将罪责推卸到我身上,以图稳固他们的势力。我深知剩下的皇子们是政治漩涡中的棋子,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力。
面对这种局面,我决定采取果断行动,将这些阻碍前进的棋子一一除去。
然而,我并非无情之人,我选择保留最小的皇子,并扶持他为新帝。这是出于对大燕百姓的考虑,也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。新帝虽年幼,但我相信他在我的庇护下能够成为一位明君,引领大燕走向繁荣。篊篓姝原
朝中的大臣们在我行动的面前敢怒不敢言,便将目光转向在府中被好好保护起来的温言。在朝堂上,我们的关系愈发引起了猜测和非议。
他们将我们视为政治斗争的目标,试图借助攻击我们的关系来削弱我在朝堂上的声望。此等非议渐次演变成言官之弹劾,纷至沓来。言官们纷纷出言,劝我宜早日结婚生子,回府侍奉双亲。其辞严厉,声势浩大。
然而,此番风波竟成为我与温言感情的一个转折点。在危难之时,她毫不犹豫地站在我身旁,同我共战风波。尽管朝臣们对我们的关系颇多异议,但我与温言的感情却日益深厚。我不惧反对,坚定地同她十指紧扣。在一场盛宴上,我当众宣布,愿与温言结为夫妻,誓言不离不弃,相守终生。
这一决定自是引起了朝堂的轩然大波,但我并未动摇。我们的婚礼虽然没有得到朝臣们的祝福,甚至招致不少读书人的责难,谴责我有违伦常。然而,我对这些非议置之不理,因为我知道,这段感情是真挚而深厚的,不容他人轻率评论。无论留下何种骂名,我隻管前行,留待后世评说。
婚后的岁月里,我与温言共同肩负起大燕复兴的责任。她成为了我的得力助手。大燕逐渐走出了动荡的阴影,成为了一个更加强大和繁荣的国家。而我与温言,在这个过程□□同成长,彼此成为对方的支柱。
岁月的洗礼中,我与温言的感情愈发深沉。我们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,共同经历了风雨,也共同分享了欢笑。温言成为了我的妻子、知己和朋友,我们相互扶持,走过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。只是仍旧没有留下一个孩子,但在大燕安稳后,依温言所想,大燕开办女学,立女户,虽不曾如她这般张狂,但也活的更加肆意。
当我年老之时,看着温言仍旧风采依存。我们坐在宜州的书坊中,回忆起往昔点滴。虽然岁月已经在我们的容颜上留下痕迹,但心中的火焰依旧燃烧。我们注视着彼此的眼神,深知这是一生一世的承诺。直至将她亲手送入墓穴中,这才缓缓闭上眼。
只可惜,我还未真正将女子从这世间桎梏中解救出来,有愧于挚友嘱托。希望,她并不怨我。
但好在,我活的同父王所期待那般,豁达而坚毅。